汪泓:在全球一流商学院展现中国智慧
【人物简介】汪泓,1961年出生于上海,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,2000年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,2013年任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,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。
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红枫路699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(以下简称中欧)上海校园内,中式的粉墙黛瓦,配上西方建筑的流畅设计,充分展现了开放包容的中国智慧和世界眼光。
今年,这所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迎来建院30周年,而院长汪泓则是中欧办学30年来的第一位女性掌门人。汪泓的微信昵称是“功夫熊猫”——一个兼具中国式坚韧、智慧与幽默的动漫形象。在一众跨洋远道而来且“思维方式西方”的教授、学生当中,汪泓备受喜爱的原因,一部分来自她坦率直接的行事风格。“我喜欢直截了当,表扬和批评都直截了当,在这一点上,可能跟外国人气场比较契合,他们也比较喜欢我。”
今年63岁的汪泓,职业生涯从教师起步,之后担任大学校长,再到执掌一方的地区区委书记,最终又回归校园。数十年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相辅相成的工作经历,让她能从社会发展全局的层面考虑中欧的未来,同时也给学院创造了更多展示中国智慧的空间。
“看到教育的更大魅力”
2020年9月,卸任上海市宝山区区委书记后,汪泓被调任中欧担任院长。彼时,她满心欢喜,觉得回到学校就像是一种“回归”——她此前的一大半人生经历,都是围绕校园展开的。
汪泓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。在她的记忆中,父母做科研经常废寝忘食,“家里的灯往往要亮到下半夜一两点钟才熄”。她从小跟着父母去学校,陪父母“加班”,也养成了学习和工作到深夜的习惯。
1983年,汪泓从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毕业留校任教,之后转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作。其间,大量的挂职锻炼机会,让她的科研范围逐渐向象牙塔之外延伸。
2011年,汪泓转调至上海市宝山区工作。“说实话,领导当时要调我到区里工作的时候,我内心是有些矛盾的。一直以来,我情系教育,希望扎根教育系统。但领导说,‘跳出教育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,会看到教育的更大魅力’。”
从宝山区重回校园,汪泓发现,很多在区里做的工作,被移植到中欧,有了新的研究平台和视角。在中欧,她提出了指引和支撑中欧长期稳定发展的“八大战略”——站稳第一阵营、打造大师阵容、构建学术高峰、拓展培养体系、致力中欧交流、服务区域战略、引领责任教育以及全力赋能校友,构成了中欧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。
随着全球新技术不断涌现,时代对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在此背景下,学院提出了建设“2+4+X”跨学科研究高地,推动产学研用融合。“2”代表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和中欧案例中心。“4”代表中国与世界、ESG、AI与企业管理、卓越服务等4个跨学科领域。“我们把在这些领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学校,通过中欧这个平台,用国际化的视野来研究,进行问题解答,为全市、全国以及全世界服务。”汪泓说。
“没有一家国外学校像我们这么努力”
采访中,汪泓多次提到,建院30多年来,影响力与美誉度一直是中欧最为珍视的财富。在她看来,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维系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力量。
据介绍,中欧目前已建成一支由120余位全球知名学者组成的世界级教授队伍。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,98%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。但不管是来自哈佛、斯坦福还是沃顿商学院的大牌教授,若课堂评分表现不佳,依然会被“出示黄牌”。“我会要求学生给每位教授的每一堂课打分,如果分数太低,我就直接坐到课堂里,让他不得不通过改变教育方法,来达到学生的期待。”汪泓说。
上世纪90年代,中国的商学院刚刚兴起之初,学生对商学院并没有完整和清晰的认识,许多人对管理教育的期许也仅限于“拿文凭”。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、管理教育范式的转型,全球商学院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、新要求和新挑战。
案例教学是商学院的经典教学方法。鉴于以往引进案例缺乏与中国经济、政治和文化环境的衔接,很难满足本土学生的需求,中欧于2001年组建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中心,开发基于中国商业环境的教学案例。20多年来,中欧撰写了1500余篇高质量的中国主题案例投入课堂教学,成为学院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。2015年,中欧将案例教学法进一步迭代升级,独创了实境教学法。“我们需要互动型课堂,老师不仅是老师,而且需要用实战案例教学把学生们带动起来。说实话,老师们的压力挺大的。”汪泓说。
压力之“苦”转化为成效之“甜”。在英国《金融时报》2024年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中,中欧全球Global EMBA课程首次位列榜首,成为中国内地商学院的最好成绩。谈到赶超一众西方老牌商学院的秘诀,汪泓坦诚地说,“没有一家国外学校像我们这么努力”。
成为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
商学院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,更需要提供实践智慧,成为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,就像汪泓所说,“商学院并非与世隔绝的象牙塔,亦不是孑然独立的孤岛,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相通、枯荣与共的。其成长根植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沃野厚土,又以知识创造和人才培养反哺并助推经济的繁荣,早已成为全球产业链、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”。
《环球人物》:您对中国的经济复苏有什么预期?
汪泓:我还是很有信心的。从9月底开始,政府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,力度前所未有,相信对于第四季度和明年的经济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。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趋势性挑战是非常大的,新旧产业转换过程中,必然会出现企业优胜劣汰的过程。相对来说,中小企业的难度比较大一点,这种阵痛估计要用5年的时间消化。为实现四季度GDP增长目标,下一阶段,仍需强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,推进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成效。
《环球人物》:欧美对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,我国的“新三样”产业该如何突围?
汪泓:第一,要持续巩固优势产业先进性和国际领先地位。第二,大力支持推动企业高质量“出海”。在这方面,首先要完善新兴产业出海支持政策,“产地销”与“销地产”模式促进产业链国际化布局。另外也要积极主动利用WTO和RCEP等多边框架,维护开放、公平、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。第三,利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加速去产能。
《环球人物》:我们还能在哪些领域着眼经济增长?
汪泓:首先,经济结构性改革是重中之重。从货币宽松、大规模财政刺激到结构性改革“三部曲”全部走完,将能实质性恢复市场信心,其中城镇化、收入分配改革、社保补短板等尚未开发的领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。其次,高水平服务业仍需要由大向强不断发展。再次,人工智能、创新产业和绿色转型等核心产业仍是关键。
《环球人物》:目前的地缘政治生态对于中欧的发展有什么挑战?
汪泓:根据我们的课程体系,国际学生的比例应该达到30%-40%左右,目前Global EMBA的国际学生比例可以达到35%至40%,MBA的国际招生情况则受到了一些影响。但总体来说,地缘政治生态对企业影响更大,对中欧的国际招生、国际师资方面影响有限。
《环球人物》:中欧会从哪些方面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?
汪泓:我们要把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赛道融入到学科教学中,将AI和企业管理、企业新技术革命等作为教授的研究课题,并把同学们带到企业一线做研究。比如,我们会将宁德时代的案例作为转型企业仿效学习的模板,进行案例教学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,学院将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,推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,推动“产学研用”的高效融合,更好满足企业家对于创新学习的需求,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发展。
来源 | 《环球人物》